章节目录 第376章 宜称陛下
第375章 宜称陛下
基哥的女眷是非常多的,没地位的占了百分之九十。
宫眷当中,主要分为皇后丶妃丶嫔丶世妇丶御妻,加起来一百来个吧,李隆基当下没有皇后,所以宫眷当中没有人具备参与议定新君的资格。
贵妃是不行的,她终究不是皇后。
那麽皇帝死后,按照大唐制,世妇以下就需要离开皇宫了,一般都会去一些寺庙和道观,剩下的那些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宫会管她们的养老。
李隆基的遗体,眼下就存放在大明宫的含元殿,已经进棺材了,味道太重。
在殿内守灵的宫眷当中,高级别的,只有硕果仅存的杨贵妃丶武贤仪丶董芳仪丶高婕妤丶锺美人丶王美人丶陈才人和郑才人。
剩下的,都是基哥这几年偶尔宠幸的御妻,出身都不错,但真的没有多少地位。
没办法,谁让基哥年纪大了呢,以前有权力的那些嫔妃们,都被他熬死了。
该哭的也都哭过了,眼下的殿内一片安静,点着长明灯,各位嫔妃身边,也都陪伴着他们的亲人,有些亲人没几个了,有些还有一个大堆。
没错,这个一大堆的,就是杨玉环,她的姐妹几个都在。
「诸王公主,宗室外戚,将会在今夜子时于殿内守灵,」一名内侍过来小声朝贵妃票报导:
「高将军那边还有事情,贵妃若有事,随时召唤奴婢,奴婢就守在外面。」
当爹的死了,只有他的女人在这里,儿子女儿一个都没来,无疑是非常反常的,但是宫眷们也能理解,因为新君还没有议出来呢,定下了接班人,才能举办丧事。
因为皇帝的丧事,就是由新君来主持操办的,不然就乱套了,定不下首席大孝子,怎麽入土?
贵妃她们都已经穿上丧服了,丧服制作起来是非常快的,因为粗糙嘛,没什麽技术含量。
杨玉环披麻戴孝,跪在灵前一侧,她的姐妹都陪在身边,脸上表情各异。
杨卉丶杨玉瑶丶杨筱三位国夫人当中,与李隆基感情最不错的,肯定是杨玉瑶,所以她是真的伤心,而另外两个,已经在思考家族以后该何去何从了。
她们最大靠山,也是荣华富贵的最大来源,彻底没了,最可怕的是,她们听说眼下李瑁的赢面最大。
这可是从前的妹夫啊,人家一上来,她们全都得遭殃。
「你说现在讨好十八郎,还来得及吗?」大姐杨卉小声询问杨玉瑶。
杨玉瑶面容呆滞的摇了摇头:
「你不要问我,我不知道。」
大姐杨卉道:「你与他最是熟稔,他的品性你最了解,怎麽能不知道呢?我们当下需要考虑后路了,你得帮忙出出主意啊。」
杨玉环依然在低声硬咽,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物是人非,短短几年,变幻如此之大,她一下子根本适应不了。
前夫哥以前的性子,她最熟悉,但是出嗣之后的李瑁,她是完全陌生的,与她原本的印象判若两人。
只听杨玉瑶淡淡道:
「隋王李瑁,我很熟悉,但若是寿王李瑁,又或是未来的陛下,那我可就一点都不了解了,现在生死都在人家手上,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是没用的。」
没有皇帝的贵妃,那就不是贵妃了,现在是遗,与从前的地位天壤之别。
而且将来会住进皇宫,可以说,小命完全都在别人手上。
杨卉现在,心里也是一个劲的觉得倒霉,确实跟着贵妃享了几天福,但也即将跟着她倒了血霉,毕竟她的闺女可是嫁给逆太子的儿子了。
闺女是铁定保不住了,现在就看自己夫妇还有没有活路。
她们姐妹几个当中,杨玉瑶与李瑁的关系非同一般,大家虽然嘴上没有说破,但是心知肚明杨玉瑶跟李瑁早就鬼混在一起了,不然杨玉瑶每次提起李瑁的时候,不会总是春心荡漾。
其实杨玉瑶真的很了解李瑁,所以她知道自己这帮姐妹当中,最没有活路的,就是杨玉环。
当然了,以李瑁眼下的阴险性子,不会亲自动手,但是还有个更狠的郭淑呢「刚才吴将军来过,他跟我透露,十八郎的事情应该不会有意外了,眼下召集亲王议政,也不过是个流程,」杨玉瑶叹息道:
「我会设法见他一面,探一探口风,尽量挽回吧。」
杨卉赶忙点头:「宜早不宜迟,你请吴将军帮忙,尽快见见吧。」
杨玉瑶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麽。
这时候,门外响起了礼官的哀辞,接着,便听到一片的哭声,男女混杂,人数众多。
皇孙丶王妃丶公主丶驸马丶外戚,还有一些宗室成员,已经来了。
这些人是没有资格参加议政的,所以他们在高力土和宗正寺卿李的引领下,前来守灵。
浩浩荡荡的数百人,跪满了大殿,剩下的,则是跪在了外面。
哭豪声撕心裂肺,每一个人脸上的哀荣都是真真切切。
几十名皇孙,从一岁至二十岁不等,最小的那几个也被自己的妈捏在胳膊肉上,强迫着哭,反正不流出眼泪来是不行的。
很奇怪,杨玉环在所有的亲王家眷中不停游视,就是没有发现郭淑和韦妮儿的影子,她说异的看向杨玉瑶,示意对方赶紧将杨绛叫过来问问情况。
圣人所有的儿媳都来了,怎麽就不见她?难道李瑁在太极殿已经带着她登基了?
杨玉瑶悄悄过去,将杨绛扶至杨玉环身边,小声询问道:
「郭四娘和韦三娘呢?两位皇孙呢?」
杨绛是知情的,毕竟郭丶韦二人离京的时候,府上那麽大动静,自然瞒不过她,但是她肯定不会说,所以只是道:
「病的愈发重了,难以下榻。」
杨玉环等人同时一愣,面面相,什麽病啊这麽重?连圣人驾崩都不能来了?
「治不好吗?」杨卉焦急道。
杨绛听出大姐在试探王府情况,已经不想再回答了,碰巧咸宜这时候过来,
一把拉起杨绛离开,临走前,咸宜与杨玉环的眼神交织在一起。
两人的眼神都很复杂,本来面子上,她们已经和好,重新成为闺蜜,但是如今,必然是分道扬的结局。
杨玉环移开目光的那一刻,两串眼泪滑落脸颊。
造化弄人.:::
太极殿,诸皇子已经全部到了。
李瑁是真的不想来,他害怕呀,太极殿是龙武军把守,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但是既然想当皇帝,就必须过这一关,若是让人看出他的胆怯,
会影响到所有人对他的观感。
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想当皇帝,就要震镊住所有人。
所以他来了。
每一位皇子进殿之前,都由一名大官负责引领,避免皇子扎堆进来,引起纷争。
李适之让卢奂去接引李瑁,由卢奂来转述他的苦衷,大概意思是,我心里是支持你的,但是面子上,我们要走个流程,请你来一起商量,其实是让你给大家一个交代。
什麽交代呢?安抚好所有与李林甫为敌的人,那麽这样一来,他会带着这些人支持你。
李瑁上去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很多人担心李林甫权柄更大,会清算他们,
所以他们现在的内心非常复杂,既觉得李瑁上位已经是不可避免,又觉得李瑁上去,自己的好日子也就要到头了。
其实李适之完全是多想了,或者说,关心则乱,以李瑁的手段,他肯定是要安抚好所有人的。
画大饼谁不会呢?
等到诸王落座之后,李林甫起身朝着众亲王揖手道:
「刚才我们已经商量过了,朝廷这边,公推老夫与左相,以及信安王丶徐国公(萧嵩)丶裴公主持局面,宗室则由嗣宁王丶嗣申王丶嗣薛王丶嗣岐王丶汝阳王主持,诸位大王可有异议?」
眼下的二十馀位亲王,皆是面容哀戚,因为他们刚刚得知圣人驾崩,这下突然就要选立新君,很多人当下还没适应。
「等父皇入土为安,再商议此事,不行吗?」仪王李抬头问道。
李林甫摇了摇头:「有违礼制,行不通的,家之丧礼,牵引者为孝子贤孙孝子,主孝也,贤孙,次孝也,典法不能乱。」
孝子贤孙,其实就是两个继承人。
庆王李琮语气沉重道:「父皇临终之前,并未托付,但在华清宫的时候,其实是有寄望之人的。」
说罢,他看向李瑁,语气温和道:
「我知十八郎当下是众望所归,我也倾向于你,你的才华,诸兄弟们都看在眼中,但是父皇的心意,咱们是不是应该偏重酌量?」
李瑁赶忙拱手道:「兄长说的是,古往今来,继位之君,当由帝王指定,弟绝无争嗣之心,但凭大家议定。」
这话一出,坐在对面的一帮大臣,各自都在内心分析和琢磨李瑁的性格。
明摆着这是一句虚头巴脑的话,但是这种时候,你还真就得这麽说,因为当下的形势,在多方大佬的努力之下,已经形成一个皇权平稳过渡的局面。
这是非常好的,谁也不愿意出现流血事件,毕竟在座的大多为门阀出身,彼此之间藕断丝连,他出事了,会不会牵连到我,说不定啊。
那麽在没有流血的前提下,选立新君,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那麽想要不流血,唯一的选择,其实就是李瑁,因为不选他,肯定流血。
宗室这边,提议诸王一起商议,其实就是给圣人的儿子们留后路,因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过程同样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李瑁上位之后,会不会在宗室内大开杀戒。
诸王们,其实很多人也都心里明白,所以今天说话都非常的温和,不像从前,上来就干仗。
现在他们不敢跟李瑁干了。
仪王李也看向了李瑁,温和道:
「父皇在华清宫,每日指导你六兄治国之事,贵妃丶高将军丶韦侍郎,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十八郎觉得,这是否是父皇对老六的寄望呢?」
李瑁点头道:「自然是,六兄之贤,冠绝诸王,这是众所周知的,弟对六兄之敬爱,你们平日也都看在眼中。」
「自然自然,我们都知道,」李琮等人纷纷点头道。
他们现在跟李瑁说话,都有点虚,因为对面坐着好几个人,看向他们的眼神是非常凶狠的。
就好像一句说错,那帮人就会起来干他们。
李瑁现在,要表现的谦虚一些,大度一些,仁慈一些,就好像对皇位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反正他不管说什麽,自有人帮他拽回来。
我就算不想上去,在座的大部分人,他们也不同意啊。
果然,这时候李林甫说话了:
「圣人的还嗣诏中,言明了寿王嫡子之尊,事实上,没有这封诏书,在座的诸位也都清楚,没有出嗣之前的寿王,确确实实是圣人嫡长,贞顺皇后二子二女,都为圣人之极宠,即使寿王出嗣,圣人依然是屡屡交付大权,委以重任,陇右建功,威震边陲,执掌卫府,成卫京师,可谓众望所归,在老夫看来,圣人对寿王之寄望,远大于荣王。」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实有一件事,是可以拿来反驳李林甫的,而且作用巨大。
但是呢,没人敢提这件事,你提出来,难堪的不是李瑁,是你自己。
贵妃在封妃之前,一套改名换祖的流程都已经走完了,就算大家明知此贵妃便是寿王妃,但是你真的不能再提了。
谁提谁是SB。
李这时候也说话了:
「宗族传承,要有序,皇后之子为嫡,这是无可争议的,立嫡以长不以贤,
荣王终究是庶出,虽贤名远播,世人敬仰,然宗族之内,与嫡子不可相较。」
说着,他看向李琬道:「这是宗法,也是国法,非是不认可你,而是不敢有违祖制。」
李琬点了点头。
其实李这句话,也可以被拿来反驳,因为李隆基就是个庶出嘛,而宁王李宪可是嫡出,但是呢,还是不能提。
因为基哥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庶出,你又怎麽敢给他定性呢?
再者说,只要当了皇帝,必然追封生母为皇后,这就是给自己正身嘛。
因为基哥最尴尬的一点就是,老李家的皇位传到他身上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了庶出继位,李世民丶李治丶李显丶李旦,这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嫡出。
到你这已经乱了一次礼法了,李瑁上位,等于是重正本源。
韦陟见到李琬点头,心知李琬这个人,本来就是个不争不抢的性子,只要让他主动退却,其他三王就没有指望了,因为他们三个,毛病都很多。
李琮没儿子,这就已经完犊子了,别说脸上还有疤,至于仪王李,名声差的一批,跟盛王琦有的一拼,而颍王李的生母才是个婕妤,更不够格了,子凭母贵不是挂在嘴上的,这种时候就是得靠妈。
于是韦陟道:「其实圣人对寿王,是有嘱托的,这一点,高将军眼下不在,
但是萧侍郎可以做见证。」
萧华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他们俩心里都清楚,圣人在龙上对李瑁那番交代,不过是为了稳住李瑁,
这下好了,成了李瑁的底牌了。
只见韦陟道:「圣人的原话是这样的:今次回到长安之后,好好跟着李林甫和李适之多学学,凡事虚心求教,有些担子,你要替我(朕)担起来,明白吗?」
这里面的朕,韦陟肯定是不敢用来转述的,只能称我,但是他这句话说完之后,萧华在内心直呼牛逼。
因为韦陟遗漏了一句:汝虽出嗣,然朕并没有不认你。
少了这句话,就是在为李瑁还嗣打掩护。
萧华点头看向众人,道:
「确实如此,一字不假。」
那麽这句话被转述出来之后,最高兴的应该是谁呢?
没错,李适之。
只见他立即起身,朝着大明宫方向拜倒:
「臣,李适之,必不辜负圣人嘱托,但有懈怠,以死谢罪。」
李林甫顿时在心中大骂,因为这句话,等于是稳住了李适之的左相之位,巩固了对方的权力。
他绝对不会认为韦丶萧在说谎,虽然另外一个见证人高力士不在,这种事情都不需要去问高力士,绝对假不了。
这下好了,等于圣人托孤给他和李适之了。
那麽在这种时候,傻子都能看得出,李瑁继位已经是没有任何阻力了。
荣王李琬,也站起身来,来到李瑁面前,李瑁也赶紧起身。
只见李琬主动伸出双手,被李瑁紧紧握住之后,道:
「你是知道我的,我这个人闲散惯了,经不得大事,既不愿,也无力,更无资格继任皇位,今后我大唐,就辛苦十八郎了。」
说罢,李琬直接就要跪下去,被李瑁拼命给拉着:
「六哥,六哥,弟当不起啊.....
庆王李琮等人见状,心知大势已去,也已经纷纷站起身来,至于其他那那些亲王,都是些附庸货色,要啥没啥的躺平摆烂货,自然也都看向了李瑁。
眼瞅着那对兄弟了一个在拼命的推举,一个在拼命拒绝。
卢奂第一个跑过来,直接拉着李瑁就往皇位上走,李瑁这时候双腿就像生了根一样,死命的往后退。
这就是三推让了,你不推不行的,你要在一种:我本无心帝位,你们非要逼我的状态下,登基大宝。
李林甫和李适之对视一眼,也过来拉扯,于是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进来,拥立着李瑁往上走。
帝座,也叫戾,盖嘉运站在李瑁背后,抓着他的双肩硬生生将李瑁给压了下去,然后转身就跪,口中高呼陛下。
其他人也纷纷跪地,有人称圣人,有人称陛下,有人称至尊。
圣人,历史上一般是指唐朝的前七位皇帝,李渊到李隆基为止,其中包括了武则天,由此可见李隆基之后的唐朝皇帝,连大臣都觉得他不行。
李瑁则是一脸无奈,一副被迫的模样起身,抬起双手,道:
「愿与众卿共治天下,君臣相谐,共享太平,请起身。」
「谢陛下......」众臣高呼之后,纷纷起身。
那麽接下来,就是给基哥定庙号了。
李瑁在继位初期,在有些地方不能有大的变动,因为很容易引起大家乱想,
让他们没有安全感,那样是非常危险的。
首先就是中书门下不能动,李林甫和李适之的宰相之位是板上钉钉了,韦陟和萧华其实是侧面帮了李适之一个大忙,让对方眼下非常轻松,不必担心李瑁继位之后,他们这一派系会遭到过度打压。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只能适当的动,很多位置想要变更,都需要慢慢来。
但是在有一个方面,大家是会默认李瑁大动的,那就是军权。
新君继位必然要收拢兵权,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更换最快的,是将。
首当其冲就是禁军,没有人会反对新皇帝将禁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情于理,这都是必须要变动的地方,而且要尽快。
哪个人也不希望新皇帝的人身安危没有保障。
所以李瑁在请众臣坐下之后,提出来的第一个任命,便是派遣陈玄礼去监督先皇的陵墓修建,陈玄礼前脚刚走,武庆便被任命为左龙武军大将军。
先得将陈玄礼弄走,才能接管左龙武,否则直接罢职,大家也担心陈玄礼闹情绪之下做出什麽出格的事情。
徐少华丶马敦丶老黄狗等十七名河西兵,也进入左龙武分别担任要职,帮助武庆早日接管。
盖擎为右龙武大将军,吴怀实照旧掌管右羽林,至于左羽林大将军,自然是盛王琦了。
左监门卫大将军,依然是高力土,右监门卫交给了牛贵儿,并且掌殿中监,
知内侍省事。
李瑁原本的两个内侍严衡王卓也将在内侍省担任要职,杜鸿渐调任万年县令。
至于基哥的庙号,最后定了一个宪,博闻多能曰宪,人家很有才华嘛,艺术成就非常高,这是人所共知的。
这个庙号,非褒非贬,有功有过,实际上,基哥这个时候死,明君是没跑了,但是呢,他的毛病同样不小。
一来,抢走李瑁媳妇了,那麽大臣在商议庙号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李瑁的个人感情,那就不敢给的太好,还有一个就是,他儿子要杀他。
这是非常非常丢人的,而且李亨还得手了,弑父是大罪中的大罪,但是将儿子逼到这个份上,可见你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宪宗这个庙号,十王宅那麽多人,竟然完全没有反对,可见他们对这个爹,怨言太大了。
谥号的话,与历史上无异,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为人家死早了,终究开创了开元盛世,也算是一代明君了。
没有反对庙号,但是十王宅肯定是有诉求的,那就是出来,他们在那边恋了半辈子,一刻都不想呆了。
李瑁肯定不乐意一下子都将他们放出来。
这时候,体恤圣意的人可就多了去了。
只见陈希烈站起来道:
「眼下长安没有可以为诸王立宅的地方,臣以为,撤去监院即可,国库紧张,并非大兴土木,为诸王营造新宅的时候,还请陛下斟酌。」
李瑁刚才已经说了:宜称陛下,因为他不喜欢圣人这个称呼,这天底下哪有什麽圣人?
见到李陷入为难,李林甫直接道:
「禀陛下,实在没钱修,此事需从长计议。
2
诸王的新宅,肯定不是他们自己花钱,需要朝廷拨款,李林甫一句没钱,就将诸王给堵回去了。
李适之更是道:「眼下圣人还未入陵,谈论这种事情为时过早了吧?」
李瑁顿时表现出一副恍然,醒悟道:
「朕体恤兄弟,竟差点延误大事,幸得左相提醒,时辰不早了,朕还要去为先皇守灵。」
见到李瑁起身,所有人也都跟着起身,跟随李瑁浩浩荡荡往大明宫去了。
李琮他们其实已经很满意了,修宅的事情以后可以再提,能撤掉那帮没卵货的监视,就是进步,今后便可出入自由了。
也正因如此,十王宅很多亲王当下对李瑁还是非常感激的,亲爹一死,他们恢复了自由身,你死的好啊,死得其所。
郭子仪那边也已经收到了消息,第一时间派人往灵武,将闺女和外孙赶紧接回来。
「恭喜郭帅了,陛下已经拜你为朔方节度,等到王妃归来,便是皇后了,长安局势稳定之后,我们就可以撤回灵武,」仆固怀恩朝着郭子仪恭贺道。
其他诸将也是纷纷道贺。
郭子仪面上带看微笑,其实内心高兴不起来,因为盖嘉运这一次风头太盛了,几乎就是拥立新君的第一人,偏偏他的孙女跟韦孺人的儿子定了亲,对自己女儿条为不利啊。
是不是皇后,还不好说呢。
前段时间他便收到消息,发现一些外镇游骑在灵武至长安一线游弋,如今他不得不怀疑,盖嘉运很可能已经提前准备了。
李这次顺利上位,盖氏父子是出了大力的,自然不愿看到果实被他人摘取以盖嘉运以往的霸道作风,难保那些游骑不是来自河西。
郭子仪越想,越是心情沉重,叫来浑释之,小声嘱咐道:
「你带一千人往西,务必保障王妃返京之路不受侵扰,但有可疑之人,格杀勿论,不管他是谁。」
浑释之双目一眯,点了点头:
「郭帅放心,王妃若有失,属下提头来见!」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1.Cc,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1.cc ”,就能进入本站
基哥的女眷是非常多的,没地位的占了百分之九十。
宫眷当中,主要分为皇后丶妃丶嫔丶世妇丶御妻,加起来一百来个吧,李隆基当下没有皇后,所以宫眷当中没有人具备参与议定新君的资格。
贵妃是不行的,她终究不是皇后。
那麽皇帝死后,按照大唐制,世妇以下就需要离开皇宫了,一般都会去一些寺庙和道观,剩下的那些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宫会管她们的养老。
李隆基的遗体,眼下就存放在大明宫的含元殿,已经进棺材了,味道太重。
在殿内守灵的宫眷当中,高级别的,只有硕果仅存的杨贵妃丶武贤仪丶董芳仪丶高婕妤丶锺美人丶王美人丶陈才人和郑才人。
剩下的,都是基哥这几年偶尔宠幸的御妻,出身都不错,但真的没有多少地位。
没办法,谁让基哥年纪大了呢,以前有权力的那些嫔妃们,都被他熬死了。
该哭的也都哭过了,眼下的殿内一片安静,点着长明灯,各位嫔妃身边,也都陪伴着他们的亲人,有些亲人没几个了,有些还有一个大堆。
没错,这个一大堆的,就是杨玉环,她的姐妹几个都在。
「诸王公主,宗室外戚,将会在今夜子时于殿内守灵,」一名内侍过来小声朝贵妃票报导:
「高将军那边还有事情,贵妃若有事,随时召唤奴婢,奴婢就守在外面。」
当爹的死了,只有他的女人在这里,儿子女儿一个都没来,无疑是非常反常的,但是宫眷们也能理解,因为新君还没有议出来呢,定下了接班人,才能举办丧事。
因为皇帝的丧事,就是由新君来主持操办的,不然就乱套了,定不下首席大孝子,怎麽入土?
贵妃她们都已经穿上丧服了,丧服制作起来是非常快的,因为粗糙嘛,没什麽技术含量。
杨玉环披麻戴孝,跪在灵前一侧,她的姐妹都陪在身边,脸上表情各异。
杨卉丶杨玉瑶丶杨筱三位国夫人当中,与李隆基感情最不错的,肯定是杨玉瑶,所以她是真的伤心,而另外两个,已经在思考家族以后该何去何从了。
她们最大靠山,也是荣华富贵的最大来源,彻底没了,最可怕的是,她们听说眼下李瑁的赢面最大。
这可是从前的妹夫啊,人家一上来,她们全都得遭殃。
「你说现在讨好十八郎,还来得及吗?」大姐杨卉小声询问杨玉瑶。
杨玉瑶面容呆滞的摇了摇头:
「你不要问我,我不知道。」
大姐杨卉道:「你与他最是熟稔,他的品性你最了解,怎麽能不知道呢?我们当下需要考虑后路了,你得帮忙出出主意啊。」
杨玉环依然在低声硬咽,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物是人非,短短几年,变幻如此之大,她一下子根本适应不了。
前夫哥以前的性子,她最熟悉,但是出嗣之后的李瑁,她是完全陌生的,与她原本的印象判若两人。
只听杨玉瑶淡淡道:
「隋王李瑁,我很熟悉,但若是寿王李瑁,又或是未来的陛下,那我可就一点都不了解了,现在生死都在人家手上,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是没用的。」
没有皇帝的贵妃,那就不是贵妃了,现在是遗,与从前的地位天壤之别。
而且将来会住进皇宫,可以说,小命完全都在别人手上。
杨卉现在,心里也是一个劲的觉得倒霉,确实跟着贵妃享了几天福,但也即将跟着她倒了血霉,毕竟她的闺女可是嫁给逆太子的儿子了。
闺女是铁定保不住了,现在就看自己夫妇还有没有活路。
她们姐妹几个当中,杨玉瑶与李瑁的关系非同一般,大家虽然嘴上没有说破,但是心知肚明杨玉瑶跟李瑁早就鬼混在一起了,不然杨玉瑶每次提起李瑁的时候,不会总是春心荡漾。
其实杨玉瑶真的很了解李瑁,所以她知道自己这帮姐妹当中,最没有活路的,就是杨玉环。
当然了,以李瑁眼下的阴险性子,不会亲自动手,但是还有个更狠的郭淑呢「刚才吴将军来过,他跟我透露,十八郎的事情应该不会有意外了,眼下召集亲王议政,也不过是个流程,」杨玉瑶叹息道:
「我会设法见他一面,探一探口风,尽量挽回吧。」
杨卉赶忙点头:「宜早不宜迟,你请吴将军帮忙,尽快见见吧。」
杨玉瑶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麽。
这时候,门外响起了礼官的哀辞,接着,便听到一片的哭声,男女混杂,人数众多。
皇孙丶王妃丶公主丶驸马丶外戚,还有一些宗室成员,已经来了。
这些人是没有资格参加议政的,所以他们在高力土和宗正寺卿李的引领下,前来守灵。
浩浩荡荡的数百人,跪满了大殿,剩下的,则是跪在了外面。
哭豪声撕心裂肺,每一个人脸上的哀荣都是真真切切。
几十名皇孙,从一岁至二十岁不等,最小的那几个也被自己的妈捏在胳膊肉上,强迫着哭,反正不流出眼泪来是不行的。
很奇怪,杨玉环在所有的亲王家眷中不停游视,就是没有发现郭淑和韦妮儿的影子,她说异的看向杨玉瑶,示意对方赶紧将杨绛叫过来问问情况。
圣人所有的儿媳都来了,怎麽就不见她?难道李瑁在太极殿已经带着她登基了?
杨玉瑶悄悄过去,将杨绛扶至杨玉环身边,小声询问道:
「郭四娘和韦三娘呢?两位皇孙呢?」
杨绛是知情的,毕竟郭丶韦二人离京的时候,府上那麽大动静,自然瞒不过她,但是她肯定不会说,所以只是道:
「病的愈发重了,难以下榻。」
杨玉环等人同时一愣,面面相,什麽病啊这麽重?连圣人驾崩都不能来了?
「治不好吗?」杨卉焦急道。
杨绛听出大姐在试探王府情况,已经不想再回答了,碰巧咸宜这时候过来,
一把拉起杨绛离开,临走前,咸宜与杨玉环的眼神交织在一起。
两人的眼神都很复杂,本来面子上,她们已经和好,重新成为闺蜜,但是如今,必然是分道扬的结局。
杨玉环移开目光的那一刻,两串眼泪滑落脸颊。
造化弄人.:::
太极殿,诸皇子已经全部到了。
李瑁是真的不想来,他害怕呀,太极殿是龙武军把守,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但是既然想当皇帝,就必须过这一关,若是让人看出他的胆怯,
会影响到所有人对他的观感。
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想当皇帝,就要震镊住所有人。
所以他来了。
每一位皇子进殿之前,都由一名大官负责引领,避免皇子扎堆进来,引起纷争。
李适之让卢奂去接引李瑁,由卢奂来转述他的苦衷,大概意思是,我心里是支持你的,但是面子上,我们要走个流程,请你来一起商量,其实是让你给大家一个交代。
什麽交代呢?安抚好所有与李林甫为敌的人,那麽这样一来,他会带着这些人支持你。
李瑁上去最大的麻烦,就在于,很多人担心李林甫权柄更大,会清算他们,
所以他们现在的内心非常复杂,既觉得李瑁上位已经是不可避免,又觉得李瑁上去,自己的好日子也就要到头了。
其实李适之完全是多想了,或者说,关心则乱,以李瑁的手段,他肯定是要安抚好所有人的。
画大饼谁不会呢?
等到诸王落座之后,李林甫起身朝着众亲王揖手道:
「刚才我们已经商量过了,朝廷这边,公推老夫与左相,以及信安王丶徐国公(萧嵩)丶裴公主持局面,宗室则由嗣宁王丶嗣申王丶嗣薛王丶嗣岐王丶汝阳王主持,诸位大王可有异议?」
眼下的二十馀位亲王,皆是面容哀戚,因为他们刚刚得知圣人驾崩,这下突然就要选立新君,很多人当下还没适应。
「等父皇入土为安,再商议此事,不行吗?」仪王李抬头问道。
李林甫摇了摇头:「有违礼制,行不通的,家之丧礼,牵引者为孝子贤孙孝子,主孝也,贤孙,次孝也,典法不能乱。」
孝子贤孙,其实就是两个继承人。
庆王李琮语气沉重道:「父皇临终之前,并未托付,但在华清宫的时候,其实是有寄望之人的。」
说罢,他看向李瑁,语气温和道:
「我知十八郎当下是众望所归,我也倾向于你,你的才华,诸兄弟们都看在眼中,但是父皇的心意,咱们是不是应该偏重酌量?」
李瑁赶忙拱手道:「兄长说的是,古往今来,继位之君,当由帝王指定,弟绝无争嗣之心,但凭大家议定。」
这话一出,坐在对面的一帮大臣,各自都在内心分析和琢磨李瑁的性格。
明摆着这是一句虚头巴脑的话,但是这种时候,你还真就得这麽说,因为当下的形势,在多方大佬的努力之下,已经形成一个皇权平稳过渡的局面。
这是非常好的,谁也不愿意出现流血事件,毕竟在座的大多为门阀出身,彼此之间藕断丝连,他出事了,会不会牵连到我,说不定啊。
那麽在没有流血的前提下,选立新君,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那麽想要不流血,唯一的选择,其实就是李瑁,因为不选他,肯定流血。
宗室这边,提议诸王一起商议,其实就是给圣人的儿子们留后路,因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过程同样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李瑁上位之后,会不会在宗室内大开杀戒。
诸王们,其实很多人也都心里明白,所以今天说话都非常的温和,不像从前,上来就干仗。
现在他们不敢跟李瑁干了。
仪王李也看向了李瑁,温和道:
「父皇在华清宫,每日指导你六兄治国之事,贵妃丶高将军丶韦侍郎,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十八郎觉得,这是否是父皇对老六的寄望呢?」
李瑁点头道:「自然是,六兄之贤,冠绝诸王,这是众所周知的,弟对六兄之敬爱,你们平日也都看在眼中。」
「自然自然,我们都知道,」李琮等人纷纷点头道。
他们现在跟李瑁说话,都有点虚,因为对面坐着好几个人,看向他们的眼神是非常凶狠的。
就好像一句说错,那帮人就会起来干他们。
李瑁现在,要表现的谦虚一些,大度一些,仁慈一些,就好像对皇位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反正他不管说什麽,自有人帮他拽回来。
我就算不想上去,在座的大部分人,他们也不同意啊。
果然,这时候李林甫说话了:
「圣人的还嗣诏中,言明了寿王嫡子之尊,事实上,没有这封诏书,在座的诸位也都清楚,没有出嗣之前的寿王,确确实实是圣人嫡长,贞顺皇后二子二女,都为圣人之极宠,即使寿王出嗣,圣人依然是屡屡交付大权,委以重任,陇右建功,威震边陲,执掌卫府,成卫京师,可谓众望所归,在老夫看来,圣人对寿王之寄望,远大于荣王。」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实有一件事,是可以拿来反驳李林甫的,而且作用巨大。
但是呢,没人敢提这件事,你提出来,难堪的不是李瑁,是你自己。
贵妃在封妃之前,一套改名换祖的流程都已经走完了,就算大家明知此贵妃便是寿王妃,但是你真的不能再提了。
谁提谁是SB。
李这时候也说话了:
「宗族传承,要有序,皇后之子为嫡,这是无可争议的,立嫡以长不以贤,
荣王终究是庶出,虽贤名远播,世人敬仰,然宗族之内,与嫡子不可相较。」
说着,他看向李琬道:「这是宗法,也是国法,非是不认可你,而是不敢有违祖制。」
李琬点了点头。
其实李这句话,也可以被拿来反驳,因为李隆基就是个庶出嘛,而宁王李宪可是嫡出,但是呢,还是不能提。
因为基哥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庶出,你又怎麽敢给他定性呢?
再者说,只要当了皇帝,必然追封生母为皇后,这就是给自己正身嘛。
因为基哥最尴尬的一点就是,老李家的皇位传到他身上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了庶出继位,李世民丶李治丶李显丶李旦,这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嫡出。
到你这已经乱了一次礼法了,李瑁上位,等于是重正本源。
韦陟见到李琬点头,心知李琬这个人,本来就是个不争不抢的性子,只要让他主动退却,其他三王就没有指望了,因为他们三个,毛病都很多。
李琮没儿子,这就已经完犊子了,别说脸上还有疤,至于仪王李,名声差的一批,跟盛王琦有的一拼,而颍王李的生母才是个婕妤,更不够格了,子凭母贵不是挂在嘴上的,这种时候就是得靠妈。
于是韦陟道:「其实圣人对寿王,是有嘱托的,这一点,高将军眼下不在,
但是萧侍郎可以做见证。」
萧华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他们俩心里都清楚,圣人在龙上对李瑁那番交代,不过是为了稳住李瑁,
这下好了,成了李瑁的底牌了。
只见韦陟道:「圣人的原话是这样的:今次回到长安之后,好好跟着李林甫和李适之多学学,凡事虚心求教,有些担子,你要替我(朕)担起来,明白吗?」
这里面的朕,韦陟肯定是不敢用来转述的,只能称我,但是他这句话说完之后,萧华在内心直呼牛逼。
因为韦陟遗漏了一句:汝虽出嗣,然朕并没有不认你。
少了这句话,就是在为李瑁还嗣打掩护。
萧华点头看向众人,道:
「确实如此,一字不假。」
那麽这句话被转述出来之后,最高兴的应该是谁呢?
没错,李适之。
只见他立即起身,朝着大明宫方向拜倒:
「臣,李适之,必不辜负圣人嘱托,但有懈怠,以死谢罪。」
李林甫顿时在心中大骂,因为这句话,等于是稳住了李适之的左相之位,巩固了对方的权力。
他绝对不会认为韦丶萧在说谎,虽然另外一个见证人高力士不在,这种事情都不需要去问高力士,绝对假不了。
这下好了,等于圣人托孤给他和李适之了。
那麽在这种时候,傻子都能看得出,李瑁继位已经是没有任何阻力了。
荣王李琬,也站起身来,来到李瑁面前,李瑁也赶紧起身。
只见李琬主动伸出双手,被李瑁紧紧握住之后,道:
「你是知道我的,我这个人闲散惯了,经不得大事,既不愿,也无力,更无资格继任皇位,今后我大唐,就辛苦十八郎了。」
说罢,李琬直接就要跪下去,被李瑁拼命给拉着:
「六哥,六哥,弟当不起啊.....
庆王李琮等人见状,心知大势已去,也已经纷纷站起身来,至于其他那那些亲王,都是些附庸货色,要啥没啥的躺平摆烂货,自然也都看向了李瑁。
眼瞅着那对兄弟了一个在拼命的推举,一个在拼命拒绝。
卢奂第一个跑过来,直接拉着李瑁就往皇位上走,李瑁这时候双腿就像生了根一样,死命的往后退。
这就是三推让了,你不推不行的,你要在一种:我本无心帝位,你们非要逼我的状态下,登基大宝。
李林甫和李适之对视一眼,也过来拉扯,于是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进来,拥立着李瑁往上走。
帝座,也叫戾,盖嘉运站在李瑁背后,抓着他的双肩硬生生将李瑁给压了下去,然后转身就跪,口中高呼陛下。
其他人也纷纷跪地,有人称圣人,有人称陛下,有人称至尊。
圣人,历史上一般是指唐朝的前七位皇帝,李渊到李隆基为止,其中包括了武则天,由此可见李隆基之后的唐朝皇帝,连大臣都觉得他不行。
李瑁则是一脸无奈,一副被迫的模样起身,抬起双手,道:
「愿与众卿共治天下,君臣相谐,共享太平,请起身。」
「谢陛下......」众臣高呼之后,纷纷起身。
那麽接下来,就是给基哥定庙号了。
李瑁在继位初期,在有些地方不能有大的变动,因为很容易引起大家乱想,
让他们没有安全感,那样是非常危险的。
首先就是中书门下不能动,李林甫和李适之的宰相之位是板上钉钉了,韦陟和萧华其实是侧面帮了李适之一个大忙,让对方眼下非常轻松,不必担心李瑁继位之后,他们这一派系会遭到过度打压。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只能适当的动,很多位置想要变更,都需要慢慢来。
但是在有一个方面,大家是会默认李瑁大动的,那就是军权。
新君继位必然要收拢兵权,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更换最快的,是将。
首当其冲就是禁军,没有人会反对新皇帝将禁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情于理,这都是必须要变动的地方,而且要尽快。
哪个人也不希望新皇帝的人身安危没有保障。
所以李瑁在请众臣坐下之后,提出来的第一个任命,便是派遣陈玄礼去监督先皇的陵墓修建,陈玄礼前脚刚走,武庆便被任命为左龙武军大将军。
先得将陈玄礼弄走,才能接管左龙武,否则直接罢职,大家也担心陈玄礼闹情绪之下做出什麽出格的事情。
徐少华丶马敦丶老黄狗等十七名河西兵,也进入左龙武分别担任要职,帮助武庆早日接管。
盖擎为右龙武大将军,吴怀实照旧掌管右羽林,至于左羽林大将军,自然是盛王琦了。
左监门卫大将军,依然是高力土,右监门卫交给了牛贵儿,并且掌殿中监,
知内侍省事。
李瑁原本的两个内侍严衡王卓也将在内侍省担任要职,杜鸿渐调任万年县令。
至于基哥的庙号,最后定了一个宪,博闻多能曰宪,人家很有才华嘛,艺术成就非常高,这是人所共知的。
这个庙号,非褒非贬,有功有过,实际上,基哥这个时候死,明君是没跑了,但是呢,他的毛病同样不小。
一来,抢走李瑁媳妇了,那麽大臣在商议庙号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李瑁的个人感情,那就不敢给的太好,还有一个就是,他儿子要杀他。
这是非常非常丢人的,而且李亨还得手了,弑父是大罪中的大罪,但是将儿子逼到这个份上,可见你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宪宗这个庙号,十王宅那麽多人,竟然完全没有反对,可见他们对这个爹,怨言太大了。
谥号的话,与历史上无异,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为人家死早了,终究开创了开元盛世,也算是一代明君了。
没有反对庙号,但是十王宅肯定是有诉求的,那就是出来,他们在那边恋了半辈子,一刻都不想呆了。
李瑁肯定不乐意一下子都将他们放出来。
这时候,体恤圣意的人可就多了去了。
只见陈希烈站起来道:
「眼下长安没有可以为诸王立宅的地方,臣以为,撤去监院即可,国库紧张,并非大兴土木,为诸王营造新宅的时候,还请陛下斟酌。」
李瑁刚才已经说了:宜称陛下,因为他不喜欢圣人这个称呼,这天底下哪有什麽圣人?
见到李陷入为难,李林甫直接道:
「禀陛下,实在没钱修,此事需从长计议。
2
诸王的新宅,肯定不是他们自己花钱,需要朝廷拨款,李林甫一句没钱,就将诸王给堵回去了。
李适之更是道:「眼下圣人还未入陵,谈论这种事情为时过早了吧?」
李瑁顿时表现出一副恍然,醒悟道:
「朕体恤兄弟,竟差点延误大事,幸得左相提醒,时辰不早了,朕还要去为先皇守灵。」
见到李瑁起身,所有人也都跟着起身,跟随李瑁浩浩荡荡往大明宫去了。
李琮他们其实已经很满意了,修宅的事情以后可以再提,能撤掉那帮没卵货的监视,就是进步,今后便可出入自由了。
也正因如此,十王宅很多亲王当下对李瑁还是非常感激的,亲爹一死,他们恢复了自由身,你死的好啊,死得其所。
郭子仪那边也已经收到了消息,第一时间派人往灵武,将闺女和外孙赶紧接回来。
「恭喜郭帅了,陛下已经拜你为朔方节度,等到王妃归来,便是皇后了,长安局势稳定之后,我们就可以撤回灵武,」仆固怀恩朝着郭子仪恭贺道。
其他诸将也是纷纷道贺。
郭子仪面上带看微笑,其实内心高兴不起来,因为盖嘉运这一次风头太盛了,几乎就是拥立新君的第一人,偏偏他的孙女跟韦孺人的儿子定了亲,对自己女儿条为不利啊。
是不是皇后,还不好说呢。
前段时间他便收到消息,发现一些外镇游骑在灵武至长安一线游弋,如今他不得不怀疑,盖嘉运很可能已经提前准备了。
李这次顺利上位,盖氏父子是出了大力的,自然不愿看到果实被他人摘取以盖嘉运以往的霸道作风,难保那些游骑不是来自河西。
郭子仪越想,越是心情沉重,叫来浑释之,小声嘱咐道:
「你带一千人往西,务必保障王妃返京之路不受侵扰,但有可疑之人,格杀勿论,不管他是谁。」
浑释之双目一眯,点了点头:
「郭帅放心,王妃若有失,属下提头来见!」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1.Cc,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1.cc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