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69章 朱墨
第369章 朱墨
中书令史,从九品下,也就是说,这个级别下面没官了,成吏了。
别看韩只是屁大点这麽一个垫底小官,但人家在中书省,人家是韩休的儿子。
韩休当年罢相,可没犯什麽原则性的错误,原因是他和萧嵩翻脸了,两人天天斗,搞得李隆基都不耐烦了,乾脆将两人一起罢免。
但是韩休的名声非常好,一来是中立派,二来一直给皇帝挑毛病,这样的臣子都被称之为直臣,守正不阿。
他这次去华清宫,是领了一个送文件的差事,长安这边中书省的政务,都需及时传递给华清宫,让韦陟心中有数,从而也让圣人知晓国事进展。
来到华清宫三天,韩混都没有机会与韦陟有单独私聊的机会,两人见面也只限于韩行礼问好。
众所周知,部门领导对所有下属的来历,都会暗中调查清楚,因为这涉及到领导选择该怎麽用你,有后台的,给你点清闲的事干,没后台的,当牛马用。
韩的来历,简直不要太清晰,除了宰相之子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工作履历,隋王属官。
就凭这点,其实韦陟是非常有兴趣与韩混聊聊的。
但是聊天,也是需要机会的,韦陟在找机会,韩也在找机会。
正巧这天,韦陟因为傍晚加班,耽误了吃饭,饭菜凉了,他需要别人给他热一下,而其他人都散值了,就留下三五个人,于是韩混便领了这个差事,去厨房给韦陟热饭。
饭菜凉了,年轻人几乎都无所谓,冷着吃也无妨,但是上了年纪的,一般都有胃病,源自于唐代食物加工工艺不足,以至于过了四十岁,都不敢吃冷的,尤其眼下还是春天,冷热交替。
韦陟也趁此机会,将其他人都打发走,公房内只剩下他一个人,等到韩混进来之后,韦陟文让对方给他热了一壶酒「太冲坐吧,共饮儿杯,」韦陟笑呵呵的招呼韩混坐下,随后便动筷吃饭。
韩也不客气,他老早以前就认识韦陟,并不生疏,于是主动为韦陟斟了一杯热酒:
「中书郎辛苦了,行宫大小事宜全在您身上,日间要陪侍圣人,指导安禄山,夜里还要当值,好在圣人返京之后,您的担子就可以轻点了。,
韦陟笑了笑,边吃边说道:
「太冲服丧归来,便至省内任职,虽然官卑,但这是多少人望眼欲穿的职位,得右相器重,今后还需自勉,在咱们中书省,公务是忙不完的,你今后自会习惯。」
韩混点了点头:「不敢辞劳,自当恪尽职守。」
两人说话至今,都属于场面话,其实心底都在盘算着,怎麽引入话题。
韩混并不着急,因为韦陟吃的很慢,而且吃完还要与他饮几杯,也就是说,
他今晚有机会。
「来中书省,是隋王举荐的吧?」韦陟问道。
韩混坦诚道:「确实如此,是隋王将卑职举荐至右相那里。」
韦陟笑道:「你跟了隋王多久了?」
「只算属官履历,一年有馀,然情感之深,可谓亲密无间,」韩混笑道。
韩已经意识到,韦陟大概也想从他这里探听情事,那麽多半事关隋王,毕竟他自己身上又没有什麽价值,所以只有将自己与隋王的关系形容的非常铁,韦陟接下来的话才会问出口。
于是他继续道:「隋王刚刚出嗣,我便离开王宅了,准确点说,我是寿王府的属官。」
韦陟眉角一动,愣道:
「这麽说,隋王出嗣,你是最早知情的?」
韩点头道:「不瞒中书郎,隋王当时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是幕臣当中唯一一个赞成的。」
「噢?」韦陟一愣,好奇道:
「出嗣为嗣王,比亲王低一等,换做是我,恐怕也会阻拦,你为什麽赞成呢?」
韩油然笑道:「因为出嗣可以办成很多从前办不成的事情。」
韦陟忍不住笑道:「但是也自降一等啊,并非没有弊病。」
韩混笑道:「时候到了,弊病也是可以解决的。」
韦陟哈哈一笑,指着韩混道:
「太冲类汝父,说话快人快语,直言不讳,但是在中书省,还是要改一改这个习惯。」
韩赶忙道:「卑职也只是与中书郎交浅言深,在别人那里,一个字都不会吐露。」
「噢?」韦陟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在被眼前这个年轻人牵着鼻子走,闻言哭笑不得道:
「为什麽就能跟我说呢?」
韩沉声道:「因为中书郎知大势,晓大义,见微知着,洞若观火,卑职在您这里隐约其辞,岂非班门弄斧?何况隋王视韦孺人为妻,视其子为嫡,与您可是亲家啊。」
韦陟一愣,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再将对方视为末学晚辈,视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这小子比他那几个哥哥厉害多了。
韩休的本事,在这小子身上啊。
那麽如此看来,他来华清宫送卷档,恐怕不是李林甫随意安排的,怕不是有意为之?
今晚我加班,他跟着加哪门子的班?好家夥,他也在等着我呢?
韦陟身子后仰,端正坐姿之后:
「还嗣有先例,并非不可行之事,但是需要宗室与大臣奏请,方可为之,隋王的倚仗,还是右相吧?」
李泰,曾经被李渊过继给李元霸,回来了,李隆基,曾经被过继给李弘,也回来了,这事都有先例可循。
李瑁想要还嗣,难度在基哥这边,基哥不同意,他回不来。
而韦陟非常清楚,圣人不会让李瑁回来,除非出现重大的变故。
韩混笑道:「宗室的支持,有宁王宅诸王即可,大臣嘛,并非只有右相,也可以是左相,也可以是任何人。」
韦陟忍不住笑道:「别人图什麽,要为隋王如此卖力呢?」
「自然是有利可图,」韩混道: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如果隋王势不可挡,自然会有人心甘情愿促成此事,
中书郎与隋王是亲家,时候到了,您也会帮忙的。」
韦陟皱眉道:「你说的时候到了,指什麽时候?」
「就在当下!」韩混斩钉截铁道。
韦陟呵呵道:「愿闻其详。」
韩混正了正衣冠,揖手道:
「圣人诸子,论威望,论人心,论品德,隋王无出其右,少阳院当下传承无序,太子被废也只是时间问题,试问,届时以隋王之力,十王宅熟可与争?中书郎若能提前一步奏请隋王还嗣,隋王自当感恩戴德。」
这小子在缀我......他故意提起太子妃的事情,韦陟笑道:
「我力微,不足谋此事。」
韩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中书郎权当我今晚什麽都没说。」
说罢,韩混直接请求明日返京,明摆着告诉韦陟,我放弃你了,还要去游说别人。
韦陟当然不肯放他走,你都忽悠我到这个份上了,咋滴?半途而废啊?除了我之外,还有谁是替补?
「当下朝局稳固,并非储位更易之时,太冲过激了,谋事要有耐心,」韦陟打算拖住对方,于是道:
「你这样急于求成,小心适得其反,隋王恐怕都没有你这麽着急吧?」
韩道:「卑职有一个建议,中书郎愿听否?」
「自然愿听,」韦陟降尊给韩混倒了一杯酒。
韩混道:
「您现在写一封奏疏,奏请隋王还嗣,待到时机一到,您便立即递呈圣人,
届时自有人与您遥相呼应,卑职刚才说时机就在当下,并非谁语,机会转瞬即逝,若由您促成,总是好事。」
韦陟皱眉道:「不能说的详尽一点吗?万一我把握不住时机呢?」
「您一定能行,」韩混正色道:
「但前提是,时机到了的时候,你手里能立即拿出奏疏,迟是疾,疾是迟。
「我会考虑考虑,」韦陟淡淡道。
韩混追迫道:
「犹豫便是拒绝,中书郎莫怪卑职础逼人,若非您与隋王姻亲,这事我是不会跟您说的,您现在写成,我便不再寻他人之助,否则,卑职的时间还是很宝贵的。」
韦陟笑了笑,彻底认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厉害,小小年纪做事果断,在自已面前不卑不亢,还特麽锋芒逼人?
刚者易折,这种性格要麽早早完蛋,要麽就是将来大权在握。
这时候,门外有声音道:
「阿郎,二郎来了,有急事求见。」
二郎,就是韦陟的次子韦允,当下在工部任职,清闲岗位。
「让他等着,」韦陟道。
门外奴仆的声音再次道:「二郎说等不得。」
韦陟顿时眉头一皱,家里有什麽事情这麽着急?谁出事了?
于是他朝韩混道:「太冲先回避一下,咱们的事情,待会继续谈。」
韩混点了点头,拱手退了出去。
随后韦允从侧门进入公房,急匆匆的附耳在韦陟跟前低语一翻,韦陟脸色剧变。
沉默片刻后,他小声道:「你立即回去,此事不可与任何人知晓,为父自有打算。」
韦云点了点头,就这麽连夜返回长安。
他是儿子,儿子来见当大官的爹,谎称家里有事,监门卫是会放行的。
接着,韦陟将韩混重新叫了进来,指着上方的桌案道:
「研磨。」
韩混双目一睁,赶忙过去准备。
韦陟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心情沉重。
韦允带给他的消息,自然是妮儿离京了,昨晚连夜走的,跟逃难似的,乔装打扮带着皇孙走的。
这是有大事发生啊,再配合今晚韩混的表现,多半是储君之争了。
李瑁还嗣的先决条件,就是太子被废,否则太子和十王宅全力阻拦,任凭大臣们说破嘴皮子,李瑁也回不来。
如此看来,李瑁这是有什麽手段,能够迫使圣人在当下废储?老婆孩子都遣出去避难?玩命啊这是。
太大了,你们玩的太大了.....
等到韩混递来空白的奏疏和笔墨,韦陟深吸一口气,提笔就写。
他就是写奏疏和诏书出身的,那套官方叙述方式,他脑子里都有公式,几乎就是一气呵成。
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韩混的一个小动作,对方竟然将朱砂也给他端过来了。
朱砂就是朱墨,批文用的。
韦陟正打算出言提醒,结果话未出口,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他顿觉遍体生寒。
奏疏,朱砂.....
韦陟没有选择点破,因为韩混又将朱砂给送回去了。
诏书发布,自有一套流程,官员奏请,圣人批阅,草拟奏疏,中书颁行。
韦陟写的奏疏,只是第一步,那麽第二步,就是圣人批准,而圣人批准之后,会以朱砂披红,其实就是一个「准」字。
不用盖印,因为印在中书省,颁行的时候才盖印。
韦陟意识到,韩混那个微小的动作,是在提醒他,关键时刻,模仿圣人笔迹,矫诏。
中书省那帮人,几乎都熟悉李隆基的笔迹,而他们本身又都是书法大家,想要模仿简直是易如反掌。
韩不是笨蛋,更不是瞎子,红和黑分不清吗?对方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将朱墨端过来,这帮年轻人啊,胆子太大了。
韦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做为宗长,他必须做出选择,当下圣人诸子,唯一符合韦家利益的,只有李瑁。
他已经没得选了,何况韩混给他的这个建议,还是很安全的,只是奏疏嘛,
只要不披红,一点毛病没有。
「太冲觉得如何?」韦陟指着桌子上的奏疏道。
韩混看都没看,揖手道:
「中书郎恩情,隋王没齿不忘。」
但愿吧..::..韦陟内心一叹,吹乾墨水,将奏疏小心收入怀中,并且当着韩混的面,将那盒朱墨盖好盖子,小心收存起来。
事情真要发展到那种地步,这个「准」字,可谓无价之宝。
韩目视着一切,心知对方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至关重要的一步,算是办妥了。
李瑁现在在长安的权利,不敢说只手遮天,但是要送两拨人出去,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郭淑与韦妮儿全部动身,离开了长安,一个往北,一个看似往西,实则出城之后,还是往北。
那麽韦妮儿这一路,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她们不但要避开皇甫,还要避开郭子仪。
皇室宗亲在京师,没人敢惹,横的一批,但是出了外面,并不是很保险。
强龙不压地头蛇,李隆基都不想去洛阳,可见本地横,才是真的横。
郭淑原本的打算,正如李瑁预料的那样,假模假样离开,等到与父亲派来的兵马汇合之后,交接了儿子,便打算返回长安,与丈夫共进退。
但是她回不来,因为李瑁给郭子仪的信中明说了:我要干票大的,很可能牵连你们,事成了,啥也不说,事败了,自已想办法活命吧,我的媳妇儿子就托付给你了。
郭子仪看到这封信之后,差点当场吐血。
真是倒霉催的,摊上这麽个女婿,摆明了只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家破人亡,一个是荣归长安。
那麽在面对这样的形势下,郭子仪被迫做出决定,派儿子郭晞率一路人马前往接应女儿,而他自己则是暂将镇务移交给安北都护府郭英奇,亲率六千大军,
带着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和先锋将浑释之,兵分两路,入朝献俘来了。
要麽说盛名之下无虚土,在完全不知道长安的形势下,他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入长安一探虚实。
他当然想不到李瑁会杀圣人,如果知道的话,打死他也不敢来。
藩镇首领看似远离长安,实则对长安的风吹草动非常敏感,因为他们知道,
他们的命运,是由长安决定的。
郭子仪是不知情,蒙着脑袋往长安扎,而盖嘉运,是完全知情的,因为他的长子参与其中。
盖威率队负责迎接韦妮儿,而盖嘉运就地夺权,一脚踢开李光弼,带着赤水主力东进,而他入京的理由,选项就比较多了。
圣人要是没事,那我只身入京请罪,就说误信流言,勤王护驾来了,如果圣人挂了,我还要什麽理由呢?自然是诛灭叛党。
如果是太子刺驾,就说是隋王提前通知我的,如果李瑁挂了,皇帝还活看,
他只能硬着头皮就地干掉李隆基,扶持新王上位。
总之,他比郭子仪还浑,完全就是随机应变,因为他的底气足,赤水军,长安没有哪支部队可以拦的住。
西北三大藩镇,三股大军入京,而长安眼下还不知道。
皇甫惟明的队伍早早便派出数百游骑,刺探各方,他要控制行军节奏,避免提前或者延后抵达长安,要确保时机合适。
因为他如果去的早了,中书门下必然让他进京,他肯定不进啊,去的晚了,
则是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他已经提前派人通知长安,他会在鄂县驻扎休整,这里距离长安还有一段路程,对长安来说属于安全距离,实际上,他不会去鄂县,而是去鸣续泉。
王难得已经提前一步率领骑军,往鸣犊泉去了。
三月十三,李瑁收到消息,皇甫惟明已经抵达武功县,距离长安,也就是四天的路程了。
「他想干什麽?谁让他献俘的?」偃月堂,李林甫拍桌大怒:
「自作主张,动机存疑,立即让薛兼训来。」
他这是要派兵拦阻皇甫了,藩镇兵马,从来都不准靠近京兆府,这是惯例,
除非是入朝献俘或者其它特殊情况。
李听到这句话,赶忙道:
「既然是违制而来,不妨就让他进来,藉机拿下。」
其他人跟着一愣,萧灵不解道:
「他一旦进来,形同造反,兹事体大,我们怎麽向圣人解释?」
李瑁道:「需要解释的又不是我们,该向圣人解释的是他,薛兼训只需随行戒备即可,皇甫不可能谋逆,他那点兵也谋逆不了。」
宋遥皱眉道:「一旦出问题,薛兼训哪能拦得住?左领军卫当下担值的只有一千多人,临时召集兵马也需三天时间,皇甫这是卡着时间来的,必有所谋,恐对长安不利。」
苗晋卿摇头道:「没那麽严重,四五千人还能在长安翻了天?长安又不是只有左领军卫?」
李瑁听到这里,正好藉机道:
「可由左卫召集兵马,协助薛兼训。」
李林甫已经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了,因为建议他召回皇甫的是李,如今想将皇甫放进来的,还是李瑁,你就这麽着急扳倒太子吗?
他倒了,你能好到哪去?
但是眼下已经是骑虎难下了,皇甫大摇大摆,不经朝廷允许,私携大军返京,可以说,李林甫稍微推波助澜,皇甫惟明这一次都玩完了。
而他也只能选择这麽做,总不可能替皇甫开脱吧?
十六卫,他能控制的只有左右领军卫,但是两卫之中,他不可能都派出去,
必然会留一个在长安,万一长安有事,他连能调的兵都没有了。
一切正常的情况下,他可以指派十六卫任何一个,但是非正常情况下,做不到。
而眼下,明摆着不正常。
「他不是要去鄂县吗?隋王召集两府,就去鄂县守着他,薛兼训从旁策应,
我看他能翻出多大浪来。」
说罢,李林甫便开始着手签署调兵令。
他虽然是宰相,但在这个节骨眼下,也不敢多调,他担心圣人会乱想,所以只允许李瑁从左卫出两府的兵,也就是两千来号人,配合薛兼训,将皇甫堵在鄂县。
而他判断,皇甫大概率不会来硬的,因为对方没有多少人,硬不起来。
皇甫真要是带着一万大军过来,他肯定冒冷汗。
「应立即召皇甫携随从进京,」宋遥提醒道。
李林甫点了点头:「自不必说。」
长安派人通知皇甫入京,快马也需两天,就算皇甫肯来,也正好卡在了三月十九。
而皇甫肯定会答应,以稳住长安,然后他会转道往鸣犊泉,这个地方往北是驰道,驰道再往北,就是灞桥以西的开阔平原。
人家一开始就打算从这里冲击禁军,而李瑁也是在这里给他提供机会。
原因很简单,中央官道以北是运河,过了运河才是御道,有河水将南北相隔,一般不会选那边的。
而李瑁拿到调兵令之后,便立即交给盖明书和韦寡悔,命两人即刻调集兵马,不得不说,这是个意外之喜,谁能想到李林甫会让他调兵呢。
他会去拦皇甫吗?不会的,他巴不得皇甫成事。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1.Cc,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1.cc ”,就能进入本站
中书令史,从九品下,也就是说,这个级别下面没官了,成吏了。
别看韩只是屁大点这麽一个垫底小官,但人家在中书省,人家是韩休的儿子。
韩休当年罢相,可没犯什麽原则性的错误,原因是他和萧嵩翻脸了,两人天天斗,搞得李隆基都不耐烦了,乾脆将两人一起罢免。
但是韩休的名声非常好,一来是中立派,二来一直给皇帝挑毛病,这样的臣子都被称之为直臣,守正不阿。
他这次去华清宫,是领了一个送文件的差事,长安这边中书省的政务,都需及时传递给华清宫,让韦陟心中有数,从而也让圣人知晓国事进展。
来到华清宫三天,韩混都没有机会与韦陟有单独私聊的机会,两人见面也只限于韩行礼问好。
众所周知,部门领导对所有下属的来历,都会暗中调查清楚,因为这涉及到领导选择该怎麽用你,有后台的,给你点清闲的事干,没后台的,当牛马用。
韩的来历,简直不要太清晰,除了宰相之子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工作履历,隋王属官。
就凭这点,其实韦陟是非常有兴趣与韩混聊聊的。
但是聊天,也是需要机会的,韦陟在找机会,韩也在找机会。
正巧这天,韦陟因为傍晚加班,耽误了吃饭,饭菜凉了,他需要别人给他热一下,而其他人都散值了,就留下三五个人,于是韩混便领了这个差事,去厨房给韦陟热饭。
饭菜凉了,年轻人几乎都无所谓,冷着吃也无妨,但是上了年纪的,一般都有胃病,源自于唐代食物加工工艺不足,以至于过了四十岁,都不敢吃冷的,尤其眼下还是春天,冷热交替。
韦陟也趁此机会,将其他人都打发走,公房内只剩下他一个人,等到韩混进来之后,韦陟文让对方给他热了一壶酒「太冲坐吧,共饮儿杯,」韦陟笑呵呵的招呼韩混坐下,随后便动筷吃饭。
韩也不客气,他老早以前就认识韦陟,并不生疏,于是主动为韦陟斟了一杯热酒:
「中书郎辛苦了,行宫大小事宜全在您身上,日间要陪侍圣人,指导安禄山,夜里还要当值,好在圣人返京之后,您的担子就可以轻点了。,
韦陟笑了笑,边吃边说道:
「太冲服丧归来,便至省内任职,虽然官卑,但这是多少人望眼欲穿的职位,得右相器重,今后还需自勉,在咱们中书省,公务是忙不完的,你今后自会习惯。」
韩混点了点头:「不敢辞劳,自当恪尽职守。」
两人说话至今,都属于场面话,其实心底都在盘算着,怎麽引入话题。
韩混并不着急,因为韦陟吃的很慢,而且吃完还要与他饮几杯,也就是说,
他今晚有机会。
「来中书省,是隋王举荐的吧?」韦陟问道。
韩混坦诚道:「确实如此,是隋王将卑职举荐至右相那里。」
韦陟笑道:「你跟了隋王多久了?」
「只算属官履历,一年有馀,然情感之深,可谓亲密无间,」韩混笑道。
韩已经意识到,韦陟大概也想从他这里探听情事,那麽多半事关隋王,毕竟他自己身上又没有什麽价值,所以只有将自己与隋王的关系形容的非常铁,韦陟接下来的话才会问出口。
于是他继续道:「隋王刚刚出嗣,我便离开王宅了,准确点说,我是寿王府的属官。」
韦陟眉角一动,愣道:
「这麽说,隋王出嗣,你是最早知情的?」
韩点头道:「不瞒中书郎,隋王当时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是幕臣当中唯一一个赞成的。」
「噢?」韦陟一愣,好奇道:
「出嗣为嗣王,比亲王低一等,换做是我,恐怕也会阻拦,你为什麽赞成呢?」
韩油然笑道:「因为出嗣可以办成很多从前办不成的事情。」
韦陟忍不住笑道:「但是也自降一等啊,并非没有弊病。」
韩混笑道:「时候到了,弊病也是可以解决的。」
韦陟哈哈一笑,指着韩混道:
「太冲类汝父,说话快人快语,直言不讳,但是在中书省,还是要改一改这个习惯。」
韩赶忙道:「卑职也只是与中书郎交浅言深,在别人那里,一个字都不会吐露。」
「噢?」韦陟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在被眼前这个年轻人牵着鼻子走,闻言哭笑不得道:
「为什麽就能跟我说呢?」
韩沉声道:「因为中书郎知大势,晓大义,见微知着,洞若观火,卑职在您这里隐约其辞,岂非班门弄斧?何况隋王视韦孺人为妻,视其子为嫡,与您可是亲家啊。」
韦陟一愣,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再将对方视为末学晚辈,视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这小子比他那几个哥哥厉害多了。
韩休的本事,在这小子身上啊。
那麽如此看来,他来华清宫送卷档,恐怕不是李林甫随意安排的,怕不是有意为之?
今晚我加班,他跟着加哪门子的班?好家夥,他也在等着我呢?
韦陟身子后仰,端正坐姿之后:
「还嗣有先例,并非不可行之事,但是需要宗室与大臣奏请,方可为之,隋王的倚仗,还是右相吧?」
李泰,曾经被李渊过继给李元霸,回来了,李隆基,曾经被过继给李弘,也回来了,这事都有先例可循。
李瑁想要还嗣,难度在基哥这边,基哥不同意,他回不来。
而韦陟非常清楚,圣人不会让李瑁回来,除非出现重大的变故。
韩混笑道:「宗室的支持,有宁王宅诸王即可,大臣嘛,并非只有右相,也可以是左相,也可以是任何人。」
韦陟忍不住笑道:「别人图什麽,要为隋王如此卖力呢?」
「自然是有利可图,」韩混道: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如果隋王势不可挡,自然会有人心甘情愿促成此事,
中书郎与隋王是亲家,时候到了,您也会帮忙的。」
韦陟皱眉道:「你说的时候到了,指什麽时候?」
「就在当下!」韩混斩钉截铁道。
韦陟呵呵道:「愿闻其详。」
韩混正了正衣冠,揖手道:
「圣人诸子,论威望,论人心,论品德,隋王无出其右,少阳院当下传承无序,太子被废也只是时间问题,试问,届时以隋王之力,十王宅熟可与争?中书郎若能提前一步奏请隋王还嗣,隋王自当感恩戴德。」
这小子在缀我......他故意提起太子妃的事情,韦陟笑道:
「我力微,不足谋此事。」
韩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中书郎权当我今晚什麽都没说。」
说罢,韩混直接请求明日返京,明摆着告诉韦陟,我放弃你了,还要去游说别人。
韦陟当然不肯放他走,你都忽悠我到这个份上了,咋滴?半途而废啊?除了我之外,还有谁是替补?
「当下朝局稳固,并非储位更易之时,太冲过激了,谋事要有耐心,」韦陟打算拖住对方,于是道:
「你这样急于求成,小心适得其反,隋王恐怕都没有你这麽着急吧?」
韩道:「卑职有一个建议,中书郎愿听否?」
「自然愿听,」韦陟降尊给韩混倒了一杯酒。
韩混道:
「您现在写一封奏疏,奏请隋王还嗣,待到时机一到,您便立即递呈圣人,
届时自有人与您遥相呼应,卑职刚才说时机就在当下,并非谁语,机会转瞬即逝,若由您促成,总是好事。」
韦陟皱眉道:「不能说的详尽一点吗?万一我把握不住时机呢?」
「您一定能行,」韩混正色道:
「但前提是,时机到了的时候,你手里能立即拿出奏疏,迟是疾,疾是迟。
「我会考虑考虑,」韦陟淡淡道。
韩混追迫道:
「犹豫便是拒绝,中书郎莫怪卑职础逼人,若非您与隋王姻亲,这事我是不会跟您说的,您现在写成,我便不再寻他人之助,否则,卑职的时间还是很宝贵的。」
韦陟笑了笑,彻底认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厉害,小小年纪做事果断,在自已面前不卑不亢,还特麽锋芒逼人?
刚者易折,这种性格要麽早早完蛋,要麽就是将来大权在握。
这时候,门外有声音道:
「阿郎,二郎来了,有急事求见。」
二郎,就是韦陟的次子韦允,当下在工部任职,清闲岗位。
「让他等着,」韦陟道。
门外奴仆的声音再次道:「二郎说等不得。」
韦陟顿时眉头一皱,家里有什麽事情这麽着急?谁出事了?
于是他朝韩混道:「太冲先回避一下,咱们的事情,待会继续谈。」
韩混点了点头,拱手退了出去。
随后韦允从侧门进入公房,急匆匆的附耳在韦陟跟前低语一翻,韦陟脸色剧变。
沉默片刻后,他小声道:「你立即回去,此事不可与任何人知晓,为父自有打算。」
韦云点了点头,就这麽连夜返回长安。
他是儿子,儿子来见当大官的爹,谎称家里有事,监门卫是会放行的。
接着,韦陟将韩混重新叫了进来,指着上方的桌案道:
「研磨。」
韩混双目一睁,赶忙过去准备。
韦陟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心情沉重。
韦允带给他的消息,自然是妮儿离京了,昨晚连夜走的,跟逃难似的,乔装打扮带着皇孙走的。
这是有大事发生啊,再配合今晚韩混的表现,多半是储君之争了。
李瑁还嗣的先决条件,就是太子被废,否则太子和十王宅全力阻拦,任凭大臣们说破嘴皮子,李瑁也回不来。
如此看来,李瑁这是有什麽手段,能够迫使圣人在当下废储?老婆孩子都遣出去避难?玩命啊这是。
太大了,你们玩的太大了.....
等到韩混递来空白的奏疏和笔墨,韦陟深吸一口气,提笔就写。
他就是写奏疏和诏书出身的,那套官方叙述方式,他脑子里都有公式,几乎就是一气呵成。
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韩混的一个小动作,对方竟然将朱砂也给他端过来了。
朱砂就是朱墨,批文用的。
韦陟正打算出言提醒,结果话未出口,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他顿觉遍体生寒。
奏疏,朱砂.....
韦陟没有选择点破,因为韩混又将朱砂给送回去了。
诏书发布,自有一套流程,官员奏请,圣人批阅,草拟奏疏,中书颁行。
韦陟写的奏疏,只是第一步,那麽第二步,就是圣人批准,而圣人批准之后,会以朱砂披红,其实就是一个「准」字。
不用盖印,因为印在中书省,颁行的时候才盖印。
韦陟意识到,韩混那个微小的动作,是在提醒他,关键时刻,模仿圣人笔迹,矫诏。
中书省那帮人,几乎都熟悉李隆基的笔迹,而他们本身又都是书法大家,想要模仿简直是易如反掌。
韩不是笨蛋,更不是瞎子,红和黑分不清吗?对方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将朱墨端过来,这帮年轻人啊,胆子太大了。
韦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做为宗长,他必须做出选择,当下圣人诸子,唯一符合韦家利益的,只有李瑁。
他已经没得选了,何况韩混给他的这个建议,还是很安全的,只是奏疏嘛,
只要不披红,一点毛病没有。
「太冲觉得如何?」韦陟指着桌子上的奏疏道。
韩混看都没看,揖手道:
「中书郎恩情,隋王没齿不忘。」
但愿吧..::..韦陟内心一叹,吹乾墨水,将奏疏小心收入怀中,并且当着韩混的面,将那盒朱墨盖好盖子,小心收存起来。
事情真要发展到那种地步,这个「准」字,可谓无价之宝。
韩目视着一切,心知对方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至关重要的一步,算是办妥了。
李瑁现在在长安的权利,不敢说只手遮天,但是要送两拨人出去,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郭淑与韦妮儿全部动身,离开了长安,一个往北,一个看似往西,实则出城之后,还是往北。
那麽韦妮儿这一路,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她们不但要避开皇甫,还要避开郭子仪。
皇室宗亲在京师,没人敢惹,横的一批,但是出了外面,并不是很保险。
强龙不压地头蛇,李隆基都不想去洛阳,可见本地横,才是真的横。
郭淑原本的打算,正如李瑁预料的那样,假模假样离开,等到与父亲派来的兵马汇合之后,交接了儿子,便打算返回长安,与丈夫共进退。
但是她回不来,因为李瑁给郭子仪的信中明说了:我要干票大的,很可能牵连你们,事成了,啥也不说,事败了,自已想办法活命吧,我的媳妇儿子就托付给你了。
郭子仪看到这封信之后,差点当场吐血。
真是倒霉催的,摊上这麽个女婿,摆明了只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家破人亡,一个是荣归长安。
那麽在面对这样的形势下,郭子仪被迫做出决定,派儿子郭晞率一路人马前往接应女儿,而他自己则是暂将镇务移交给安北都护府郭英奇,亲率六千大军,
带着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和先锋将浑释之,兵分两路,入朝献俘来了。
要麽说盛名之下无虚土,在完全不知道长安的形势下,他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入长安一探虚实。
他当然想不到李瑁会杀圣人,如果知道的话,打死他也不敢来。
藩镇首领看似远离长安,实则对长安的风吹草动非常敏感,因为他们知道,
他们的命运,是由长安决定的。
郭子仪是不知情,蒙着脑袋往长安扎,而盖嘉运,是完全知情的,因为他的长子参与其中。
盖威率队负责迎接韦妮儿,而盖嘉运就地夺权,一脚踢开李光弼,带着赤水主力东进,而他入京的理由,选项就比较多了。
圣人要是没事,那我只身入京请罪,就说误信流言,勤王护驾来了,如果圣人挂了,我还要什麽理由呢?自然是诛灭叛党。
如果是太子刺驾,就说是隋王提前通知我的,如果李瑁挂了,皇帝还活看,
他只能硬着头皮就地干掉李隆基,扶持新王上位。
总之,他比郭子仪还浑,完全就是随机应变,因为他的底气足,赤水军,长安没有哪支部队可以拦的住。
西北三大藩镇,三股大军入京,而长安眼下还不知道。
皇甫惟明的队伍早早便派出数百游骑,刺探各方,他要控制行军节奏,避免提前或者延后抵达长安,要确保时机合适。
因为他如果去的早了,中书门下必然让他进京,他肯定不进啊,去的晚了,
则是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他已经提前派人通知长安,他会在鄂县驻扎休整,这里距离长安还有一段路程,对长安来说属于安全距离,实际上,他不会去鄂县,而是去鸣续泉。
王难得已经提前一步率领骑军,往鸣犊泉去了。
三月十三,李瑁收到消息,皇甫惟明已经抵达武功县,距离长安,也就是四天的路程了。
「他想干什麽?谁让他献俘的?」偃月堂,李林甫拍桌大怒:
「自作主张,动机存疑,立即让薛兼训来。」
他这是要派兵拦阻皇甫了,藩镇兵马,从来都不准靠近京兆府,这是惯例,
除非是入朝献俘或者其它特殊情况。
李听到这句话,赶忙道:
「既然是违制而来,不妨就让他进来,藉机拿下。」
其他人跟着一愣,萧灵不解道:
「他一旦进来,形同造反,兹事体大,我们怎麽向圣人解释?」
李瑁道:「需要解释的又不是我们,该向圣人解释的是他,薛兼训只需随行戒备即可,皇甫不可能谋逆,他那点兵也谋逆不了。」
宋遥皱眉道:「一旦出问题,薛兼训哪能拦得住?左领军卫当下担值的只有一千多人,临时召集兵马也需三天时间,皇甫这是卡着时间来的,必有所谋,恐对长安不利。」
苗晋卿摇头道:「没那麽严重,四五千人还能在长安翻了天?长安又不是只有左领军卫?」
李瑁听到这里,正好藉机道:
「可由左卫召集兵马,协助薛兼训。」
李林甫已经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了,因为建议他召回皇甫的是李,如今想将皇甫放进来的,还是李瑁,你就这麽着急扳倒太子吗?
他倒了,你能好到哪去?
但是眼下已经是骑虎难下了,皇甫大摇大摆,不经朝廷允许,私携大军返京,可以说,李林甫稍微推波助澜,皇甫惟明这一次都玩完了。
而他也只能选择这麽做,总不可能替皇甫开脱吧?
十六卫,他能控制的只有左右领军卫,但是两卫之中,他不可能都派出去,
必然会留一个在长安,万一长安有事,他连能调的兵都没有了。
一切正常的情况下,他可以指派十六卫任何一个,但是非正常情况下,做不到。
而眼下,明摆着不正常。
「他不是要去鄂县吗?隋王召集两府,就去鄂县守着他,薛兼训从旁策应,
我看他能翻出多大浪来。」
说罢,李林甫便开始着手签署调兵令。
他虽然是宰相,但在这个节骨眼下,也不敢多调,他担心圣人会乱想,所以只允许李瑁从左卫出两府的兵,也就是两千来号人,配合薛兼训,将皇甫堵在鄂县。
而他判断,皇甫大概率不会来硬的,因为对方没有多少人,硬不起来。
皇甫真要是带着一万大军过来,他肯定冒冷汗。
「应立即召皇甫携随从进京,」宋遥提醒道。
李林甫点了点头:「自不必说。」
长安派人通知皇甫入京,快马也需两天,就算皇甫肯来,也正好卡在了三月十九。
而皇甫肯定会答应,以稳住长安,然后他会转道往鸣犊泉,这个地方往北是驰道,驰道再往北,就是灞桥以西的开阔平原。
人家一开始就打算从这里冲击禁军,而李瑁也是在这里给他提供机会。
原因很简单,中央官道以北是运河,过了运河才是御道,有河水将南北相隔,一般不会选那边的。
而李瑁拿到调兵令之后,便立即交给盖明书和韦寡悔,命两人即刻调集兵马,不得不说,这是个意外之喜,谁能想到李林甫会让他调兵呢。
他会去拦皇甫吗?不会的,他巴不得皇甫成事。 记住本站网址,Www.biquxu1.Cc,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biquxu1.cc ”,就能进入本站